盆腔静脉充盈综合症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国人的审美差异,比贫富差距还严重这个哈 [复制链接]

1#

“审美力”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新词,

木心说:没有审美力是绝症,知识也救不了。

吴冠中说:文盲不多,美盲很多,

而美盲的危害比文盲更甚。

痛感于周遭环境一次次遭遇的“土味审美”,

不断有人发问:中国式审美为何如此可怕?

中国人丧失审美力了吗?

我们怎样才能“审美救国”?

曾成德

年,哈佛毕业的曾成德

联合另外五位设计、教育界的专家,

在台湾地区发起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。

七年后,美感课的老师从6人增加到多人,

全台湾的孩子们开始了解:

美并非只和艺术专业有关,

它理应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
我们采访了曾成德和他的同事蔡紫德老师。

在曾成德看来,美感不仅是好看与否的问题,

它是基盘建设,代表着秩序和文明,

就像捷运之于台北,高铁之于大陆。

“美不止是一个单独的事物,

它是一个美好的我和他人的关系,

是一个更美好的社会。”

撰文

刘杨、白汶平

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生都会羡慕这样的美感课堂:老师不会经常“生病”、感兴趣的内容不会被跳过、时间不会被无聊的临摹和死板的赏析占据。

你可以带着最爱的零食、薯片来上课。老师会带领你观察它们各自的形状:圆形、方形、螺旋……你凭喜好把食物排列组合出自己想要的意象,然后,再吃掉它。

你可以改造千篇一律的校服,第一步从测量自己开始。只有了解身材比例,才能决定上衣下摆要不要扎进裤子、裤腿要不要卷起来露出脚踝。

它发生在台湾地区。年,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曾成德和另外五位来自教育、设计等领域的学者、专家一起,发起了“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”,研究审美如何从娃娃抓起。

年,他们的计划正式进入教育体制,这一年也被定义为台湾地区的“美感教育元年”。

美感教育核心教师:(左起)凌天、蔡紫德、曾成德、刘惠媛、林静娟、张基义

最早,执行这一计划的只有六位老师。他们把美感教育抽象出色彩、质感、比例、构成、结构、构造六个主题。

每个主题如何授课没有一定之规,大多数时候都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。

色彩可以来自食物、天空和海洋,结构可以来自桌椅板凳,也可以来自建筑。

学生自己动手做纸模体会力与美的平衡,桌椅、校服都是上课的媒材。

甚至课堂也不一定非要设在学校里。例如实地探访“康青龙”(台北三条老街的首字组合)地区,观察老建筑的设计。

或者去海边野餐,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食物,处理食材时的块、丝、片,就对应了构成概念中的点、线、面,如何搭配得赏心悦目,要费一番功夫。

推广最先在中学教育中展开。中学是青春期的开始,学生在这个阶段萌发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,追求个性,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喜欢。

在曾成德看来,这是介入美感教育最好的时候:“因为自己爱美,希望别人也喜欢美美的自己,是一个开发同理心最好的时候。”

因此,他们的美感课也不回避对外表美的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